close
link : http://dotcomehealth.pixnet.net/blog/post/9406912
有些人總是胖,節食、吃清淡、還有人誇張的說,喝開水也胖,胖不是福而是心血管疾病的的好發者,所以要努力減重。其實,肥胖導致於即為初期的糖尿病,當身體局部的胰島素傳輸障礙或胰導素不足,導致不份細胞缺糖的時候,身體會感覺血糖不足而增加吸收能力,因此逐漸形成肥胖..........,要減肥嗎?要不復胖嗎?仔細瞭解本篇內容。
節食還是會胖的體質:
喜歡美食而大吃大喝當然會引起肥胖,本篇不予討論。
值得討論的是大家的懷疑 ~
「我吃得很清淡,為什麼還是胖?」。
「我在節食,仍然還會胖?」。
「我的體質與眾不同,連喝水都會胖」。
為甚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呢?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身體的血糖不穩定,及維持「生態平衡」的能力已經老化。
血糖不平衡會形成肥胖:
在「BHB體質養生學課程」1-4 養「生」是養身體「生態平衡」的能力,曾經談到一個高血壓的案例.......「2005年夏天,苗栗有位高中校長,以有趣的語氣談到他的高血壓歷史說:『我高血壓約7年,也吃了7年的降血壓藥,年初膽囊發炎疼痛,檢查結果發現膽囊中擠滿了結石,醫師認為最好開刀將膽囊切除,很令人驚訝的是,血壓居然正常了!』」,這顯示我們的身體只要有某個部位不能順暢的通過,而身體又需要這項功能的時候,身體會自主地調高血壓。
同樣的道理,當身的某一個部位老化,開始對胰島素不靈敏的時候,而身體又需要這個部位的功能的時候,就開始提高胰島素的生產,並且提高血糖,增加腸道的吸收能力,於是血糖就逐漸偏高﹝初期也許血糖仍在正常範圍內﹞,「提高胰島素與增加腸道的吸收力」就是形成莫名其妙肥胖的原因,這種現象往往由進食的小細節可以看出端倪。
健康者的進食與血糖偏低者的進食不同:
健康者的進食與血糖偏低者的進食是不同的感覺,這個細微的感覺往往是體質老化,或形成老化病的前兆,以下僅就這種細微的感覺做詳細的描述.......
健康者的進食與血糖偏低者的進食的感覺差異處
進食時候的感覺 健康體質者是… 血糖偏低者是…
定時進食? 定時進食:人是習慣性的動物,三餐時間到了會想要準備食物來吃。 不容易定時進食:進食的時間改變,肚子餓立刻想要進食。
血糖穩定? 自體控制血糖穩定:到了吃飯時間前,當血糖偏低的時候,身體有「維持生態平衡」的能力,透過中樞的協調指揮,肝糖轉化為血糖及脂肪分解為血糖,來維持血糖的穩定。 血糖控制不穩定:當血糖偏低的時候,身體「維持生態平衡」的能力不足,中樞的協調指揮的能力不夠,肝糖轉化為血糖及脂肪分解為血糖的速度略慢,細胞感受到血糖不夠,因而引起饑餓感而想要進食。
饑餓感? 饑餓感不明顯、不影響生活:「饑餓感」通常來自於血糖降低,健康的體質會維持住血糖的濃度,雖然吃飯的時間到了也不會覺得餓。 饑餓感很明顯、不進食會影響生活:「饑餓感」通常來自於血糖降低,不健康的體質不能維持住血糖的濃度(正確地說,是細胞感受到的濃度),雖然吃飯的時間未到,只要血糖不足就會覺得餓。
饑餓感出現的時機不同? 只有看到食物、或聞到香味的時候才會覺得饑餓, 沒有看到食物、沒有聞到香味,因為饑餓想要進食而去找食物。
饑餓感出現的感覺不同? 饑餓的時候也沒有不舒服的現象。 饑惡時會有低血糖症狀,例如發抖、脾氣暴躁、沒有耐心,思考能力降低,嚴重者會自汗、甚至於昏迷,輕微者也許沒有症狀,或只是覺得想進食而已。
進食的風度不同? 開始進食的時候,因為血糖仍維持平穩,雖然覺得餓也不會急著大口大口的吞食,而是「風度優雅」的進食。 開始進食的時候,因為細胞感受的血糖濃度仍偏低,為了趕緊升高血糖,會覺得很餓而急著大口大口的吞食,難以看到「風度優雅」進食的狀況。
註:血液中血糖的濃度偏低,與細胞感受到的血糖濃度偏低是不同的意義。一般而言,人體的血糖濃度維持在每百毫升血液含90毫克左右即可保持腦部正常代謝,但是,如果腦部微血管傳輸血糖不夠順暢的時候,腦細胞會感受到「血糖不足」,而有低血糖的症狀。所以,有些人的血糖值正常,卻有「低血糖」的現象,這也是初期糖尿病的現象。
身體控制血糖不穩定會導致肥胖:
當身體受到「12項慢性病激發因子」的侵襲,體質開始老化的時候,血糖的控制不穩定。當血糖降低時,肝糖轉化成血糖的速度變慢、脂肪分解轉化成血糖的速度也變慢,於是細胞感受到血糖繼續偏低,偏低的血糖會引起「食欲大增」及「腸道吸收增快」。【「12項慢性病激發因子」請參考「BHB體質養生學課程」3-1】
多吃的食物轉化成肝糖、脂肪等貯存起來,到下一餐前又來不及轉化出來使用掉,又趕緊「食欲大增」及「腸道吸收增快」,於是身體就變胖了。
有些「控制飲食者」反而形成肥胖:
「控制飲食」是減肥者最重要的「武器」,但是不當的控制,可能會「越減越肥」。如果因為控制飲食,讓身體經常處於血糖偏低的饑餓狀態,身體會以為食物不好找(例如古代的旱季、冬季等),會主動地增強消化、吸收能力,這個時候,就可能增胖了!
血糖上升與高血脂症是相關的:
血糖升高的時候,如果胰島素的分泌少一點,形成脂肪的量也少一點,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就會多升高一點點。所以,儘管有些人吃的很清淡,但是,血脂肪的濃度依然降不下來,其中的關鍵往往在於「胰島素分泌不足」。
血糖值正常仍會肥胖或高血脂嗎?
根據醫學報導,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分泌情況,可能在檢查出糖尿病之前的10年即已開始異常了,所以血糖值在正常範圍,未必代表沒有潛在性的「糖尿病體質」,詳細內容請參考「糖尿病養生課程」的1-1 「診斷出糖尿病與有糖尿病體質的意義不同」。
糖尿病體質、老化病體質、過敏病體質是慢慢形成的:
在「BHB體質養生學課程」1-9詳細地討論「健康體質的六項能力」,這六項能力會將每一個器官、系統聯繫成一個「個體」,能夠互通有無,能夠共同抵抗疾病的侵襲,對於受到的損傷也能自行修補,所以,健康的體質是不容易生病,不小心生病了也容易痊癒。
但是體質劣化者往往是由12個慢性病激發因子不斷地侵襲破壞而形成,往往在檢查出慢性病的時候,體質已經被破損了數十年,已經逐漸失去自我維修的能力之時才顯現出疾病來,所以當身體日漸「肥胖」的時候,往往是早期糖尿病的徵兆。
西方醫學認為「肥胖導致糖尿病」:
「肥胖導致糖尿病」是醫師經常警告肥胖者的一句話,對於喜歡大吃大喝的饕客,這句話是對的。但是對於早期的糖尿病患者,這句話應該反過來講才對,應該是「早期的糖尿病體質形成肥胖」,請參考「糖尿病BHB養生術」1-1「診斷出糖尿病與有糖尿病體質的意義不同?」
所以,「BHB體質養生學課程」對肥胖的看法是:
「12項慢性病因子」使得身體老化,自體血糖控制不穩定→
血糖不穩使人多吃及(或)多吸收→
多吃及(或)多吸收使人肥胖→
肥胖使得糖尿病加速形成。
肥胖者的對策:
肥胖者不但要降低體重,同時,要預防糖尿病,往更上游的核心問題是,更要修復好受損的體質。因此,針對莫明其妙的「肥胖」,建議您…
遠離「12項慢性病因子」,請參考「BHB體質養生學課程」3-1。
採用「養生七法則」,請參考「BHB體質養生學課程」4-1。
請特別注重運動,請參考「BHB體質養生學課程」4-3。
請參考「BHB生技漢方課程」第三章313號研究的原理,恢復身體自行調控好血糖的能力。
如果肥胖已經導致血壓高、臉色紅、肚子大、便秘、怕熱的「熱鬱型體質」,請參考「BHB生技漢方課程」第三章743號研究,以加速清除脂肪瘀積的體質。
如有需要,要先解除「菌群生物鎖」,請參考「BHB體質養生學課程」3-5。
恢復苗條、遠離肥胖,回復健康的體質,指日可待。
節錄自BHB健康養生口訣課程
全站熱搜